開發故事(技術規格) - RF Lens World - 佳能香港

    RF15-35mm f/2.8L IS USM 開發故事(技術規格)

    一開始,我們想製造廣角變焦鏡頭,讓專業人士用作主鏡頭。這是最初的開發目標,我們知道 f/2.8 變焦系列鏡頭的規格各有不同,特別是廣角鏡頭。


    首先是遠攝端。考慮到競爭鏡頭和市場趨勢,我們最初想製造 30mm 的鏡頭。如果只是為了延續現有的 24-70mm 鏡頭,我們原來可以選擇 15-24 mm 的鏡頭。但分析 EF16-35mm f/2.8L III USM 鏡頭的使用情況後,發現 35mm 遠攝鏡頭很常用。我們認為 35mm 鏡頭是不可妥協的,因為這是專業人士常用的主流廣角鏡頭。焦距範圍為 15-35mm 的鏡頭擁有卓越光學性能,「三鏡一體」是一大優勢。因此鏡頭不僅在拍攝風景和星空方面表現出色,在拍攝婚禮、報導、休閒拍攝、人像和許多其他類型的攝影也表現出色。

    然後是廣角端。

    我們已經看到 f/2.8 廣角變焦 EF 鏡頭由 20-35mm 改進到16-35 mm,但在 EF 鏡頭技術中,實際上廣角端已達到峰值 16-35 mm。這次全新的 EOS R 系統有更寬廣的視野。為了做到這一點,我們考慮了廣角端的三種選擇。

    • 首先是 16-35mm 範圍,以保持鏡頭小巧。
    • 第二是完美平衡的 15-35mm 鏡頭,
    • 第三是強調廣角端的 14-35mm 鏡頭。

    小巧的 16-35 mm 鏡頭這個選項看起來最有希望。但大家都知道 R 系統的短後焦在廣角鏡頭設計中有明顯的優勢。因此我們不能放棄更廣角的視野設計。我必須承認,我對選項三 14-35mm 鏡頭亦抱有極大興趣。雖然只有一毫米之差,但在照片中卻有極大差異。不過直徑為 82mm 的濾鏡會令 14-35mm 的設計變得複雜,鏡頭會比 EF16-35mm f/2.8L USM III 大。15mm 的鏡頭小巧,易於操作或攜帶,可拍攝出美麗的廣角照片。這目標令我們選擇了選項二:15-35mm 鏡頭。

    除了光學性能鏡頭的另一關鍵是光圈,範圍為 f/2.8。配搭有效的 IS,使得鏡頭即使在低光的環境下也非常有效。f/2.8 鏡頭在 15mm 端已足夠明亮,可以讓星星保持清晰和銳利。您可能帶著相機去拍攝星空,但只需帶上這支鏡頭就可以拍攝任何物體,包括在日間的隨意拍攝,或在夜間拍攝星空。拍攝風景時,其他人可能會說要縮小光圈。開啟光圈,在影像明亮的情況下對焦,以做出背景散景。以廣角拍攝時這樣會令背景模糊並突出主體。全靠這支明亮鏡頭的最大光圈。

    由 16mm 縮短至 15mm,這 1mm 的差異,對攝影師來說卻是關鍵性的影響。當然場景可以更廣闊,但感覺也可能非常不同 — 例如有更大的深度。1mm 的差異在開發過程中需要大量的改進。「如果不作任何其他調整,將範圍增加 1mm 都可能會令更長、更重和更不耐用。」為了將這些規格維持在 15 mm 的範圍內,需要反覆的模擬和測試,因為我們以 0.1mm 的精度優化了每個組件的尺寸。但最後 R 系統不但做到 15mm 的短後焦距,而且系統還令鏡頭比目前的 EF16-35mm f/2.8L III USM 更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