鏡頭的鏡筒上有一圈幼紅線。
這條紅線象徵佳能專業級「L」鏡頭卓越的影像表現、操作性能和可靠性。「L」代表奢華(Luxury),僅用於標識那些採用卓越品質光學材料的鏡片,如氟化鈣鏡片和高性能非球面鏡片。佳能於 1978 年推出首款「L」鏡頭。隨這支鏡頭一起到來的技術發展已傳承並完善到 EF 系列,如今更沿用到了現有的 RF 系列鏡頭。
本部分將回顧 L 系列鏡頭的發展歷程及其設計初衷。
螢石(氟化鈣)鏡片
佳能製造可換鏡頭的歷史可追溯到 1946 年。其首款自主開發和生產的鏡頭是 Serenar 50mm f/3.5 I。僅僅五年後,本公司便推出 Serenar 50mm f/1.8 I,其高解析度驚艷了全球鏡頭設計師,獲得了頂級的聲譽。佳能的光學技術吸引了全球攝影師的注意。
於 1959 年,佳能首次投身至 SLR 相機領域。佳能同時推出了佳能接環的可換鏡頭,使其成為相機和鏡頭的主要生產商,同時為佳能在創新和新技術方面賺取了聲譽。
於 1969 年,佳能開始在相機鏡頭中採用螢石(氟化鈣)材料,帶來傳統光學玻璃所缺乏的特質。首款採用螢石(氟化鈣)的佳能鏡頭是 FL-f/300mm f/5.6,成為高性能鏡頭的代表。這可以被認為是首支展現「L」品牌品質巔峰的鏡頭。當時,鏡筒上的綠線表示鏡頭為「特殊光學鏡頭」(包括含有氟化鈣元件的鏡頭)。
於 1971 年,佳能的接環系統演進為 FD 接環。FD55mm f/1.2AL 鏡頭與 FD 接環相機同時推出,是全球首支用於單鏡反光相機的非球面鏡頭,吸引攝影愛好者的注意。所有採用研磨非球面鏡片的可換鏡頭上都刻有金色的「ASPHERICAL」字樣。對於專業攝影師,這很快就成為了鏡頭品質的象徵。
FD300mm f/4L
紅線首次現身於 1978 年 12 月推出的 FD 300mm f/4L 創新鏡頭。佳能採用紅線標識,以表示該鏡頭已採用螢石(氟化鈣)和研磨非球面鏡片等特殊光學材料設計。這標誌著「L 鏡頭」系列的開始 — 這是為超高性能鏡頭保留的榮譽稱號。
「L」代表「Luxury」(奢華)— 具備卓越光學設計和品質鏡頭的最佳代名詞,融合了佳能先進光學理論的優點和超精密的製作技術。
獲得「L」標籤的鏡頭都必須採用特殊光學元件,例如人造晶體螢石(氟化鈣)、研磨非球面鏡片、UD / 超級 UD 鏡片元件,及/或大直徑的高精度非球面鏡片元件,以達到世紀頂級的光學性能水平。
近期光學設計的突破,令鏡頭即使不採用這些特殊材料,亦可達致卓越的光學性能。但是任何獲得「L」標籤的鏡頭,都必須達到同類產品中最佳的性能水平。當中評判的標準不僅包括光學性能,亦包括鏡頭驅動系統的品質、操作性、耐候性和堅固程度。以上所有條件都必須達到專業人士對高標準的要求。佳能亦期望 L 系列鏡頭的外殼能盡量保持輕巧,提升光學性能的同時保留卓越的操作性。佳能對於 L 系列鏡頭堅持最高品質,包括製作、偏差控制和生產技術。
白色鏡頭
討論 L 系列鏡頭時,我們都必然會提及那個有名的「白色鏡筒」。半個多世紀以來,佳能一直在遠攝鏡頭的鏡筒上塗上顯眼的白色材料。由 1960 年開始,當時用於廣播相機的 TV 2000mm 1:11.0 反光鏡面鏡頭採用了白色塗膜。於 1976 年,單反遠攝鏡頭採用了相同的塗膜。但為何選用白色?答案很明顯。白色塗膜可以保護鏡頭免受熱力影響。當安裝超遠攝鏡在三腳架上,並長時間置於烈日下時,溫度可能會升高,令光學性能降低。為盡量減少這個問題,佳能將長焦鏡頭的鏡筒塗上白色。
多年來,佳能鏡筒採用的具體白色色調略有變化。近年更加入紅外線反射顏料,以提高陽光(特別是紅外線)的反射率,從而減少熱能吸收所引致的問題。新開發的熱障塗膜顏色與舊的白色塗膜不同,使用了紅外線反射顏料代替炭黑,進一步提高反射率。該塗料耐刮耐候,即使長時間暴露在光線下亦不會變色。佳能持續追求更高性能的白色鏡筒塗膜。
佳能相機和鏡頭隨時間發展,從 FD 接環到 EF 接環,再到最新的 RF 接環系統。佳能品質的持續進步,無疑反映在 L 系列鏡頭的進步上。標誌性的 L 系列鏡頭之一 — f/2.8 L 系列 — 與 EOS-1 和 EOS 5 系列等專業相機一同發展。為更小巧便攜的變焦鏡頭而開發 f/4 L 變焦系列,同時維持了f/2.8 L 系列的影像品質,展現了新技術如何為專業人士和所有攝影師開創新的可能性和選擇。
決定鏡頭是否值得貼上「L」標籤時,佳能從不妥協。使光圈全開,是否也能得到滿意的影像?鏡頭是否能盡量減少鏡頭眩光和鬼影等像差現象的發生?即使在背光環境下拍攝也能得到高對比度的影像?專業人士的需求變得多樣和複雜,佳能是否能滿足他們?
佳能一直追求最佳的品質和性能,並不斷努力推動光學技術進步。今日最尖端的技術,只是邁向未來創新的一步。佳能的「L」系列是先鋒,代表佳能在影像表現領域不斷追求突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