開發故事(NUSM) - RF Lens World - 佳能香港

    RF15-35mm f/2.8L IS USM 開發故事(NUSM)

    當詢問佳能用家如何改進舊產品時,許多人表示希望加入 IS。EF16-35mm f/2.8L III USM 沒有配備 IS,但為了開發 RF L 鏡頭在提供 IS 影像品質方面的潛力,我們致力於設計一支在 CIPA 標準下具有 5 檔影像穩定性的鏡頭。

    加入 IS 棘手的是定位元件的位置。我們的光學工程師和機械工程師的意見不一。光學工程師希望在影像感應器加入 IS,以得到更高品質的影像,而機械工程師希望在主體側加入 IS,以保持鏡頭小巧。雙方都為自己的立場爭辯。感應器側 IS 確實提高了穩定精度,但 IS 裝置會發出微弱電磁波,可能會導致影像出現雜訊。將 IS 裝置放置在主體側則會令驅動鏡頭變得遲緩。雙方都未能達成共識,因此我們決定將元件保留在現有位置,即第四組鏡片組內。設計過程結束時,雙方都在為不同位置的 0.1mm 爭論不休,但我們最終創造出可靠的產品。

    在其他細節上,我們專注於如何令鏡頭和相機協作運作。有攝影師認為拍攝風景照需要三腳架,但我們想改變這個想法,即使只有一點。為了減少對三腳架的需求,並能夠從多角度拍攝而不必擔心相機震動,我們幾乎每星期與攝影團隊聯絡,致力於協作鏡頭和相機的 IS。我們制定規格進行多次線上會議。準備好樣機後,我們又數次面對面開會,以完善系統。

    鏡頭開發的另一個關鍵點是對焦精度。只能精確聚焦是不夠的。自 EF 時代以來,錄影的用家越來越多,因此需要開發能平滑、快速對焦的電影鏡頭組。為了確保順利對焦,最需要是令鏡頭變得更輕。此款鏡頭與 EF16-35mm f/2.8L III USM 鏡頭一樣,採用第二組鏡片組內的三片鏡片對焦,但該鏡頭的結構太重,需要改動才能使用。鏡頭需要複雜的機械結構。相反,我們修改了鏡頭 RF15-35mm f/2.8L IS USM 的配置,縮小第二組鏡頭的鏡頭直徑,從而減了重量。

    現在可控制對焦組,我們成功開發出快速、流暢的對焦組。